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忘语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文章精选阅读

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文章精选阅读

大疯子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很多网友对小说《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》非常感兴趣,作者“大疯子”侧重讲述了主人公朱雄英朱元璋身边发生的故事,概述为:我穿越了,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。很好,我这现代的智慧都可以派上用场了。开垦荒土,治理国家,远阔疆土,带兵打仗……朱元璋直呼,这是天赐的孩子,这是真龙的化身。...

主角:朱雄英朱元璋   更新:2024-08-17 05:14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雄英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文章精选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大疯子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很多网友对小说《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》非常感兴趣,作者“大疯子”侧重讲述了主人公朱雄英朱元璋身边发生的故事,概述为:我穿越了,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。很好,我这现代的智慧都可以派上用场了。开垦荒土,治理国家,远阔疆土,带兵打仗……朱元璋直呼,这是天赐的孩子,这是真龙的化身。...

《人在大明开阔疆土,被朱元璋膜拜文章精选阅读》精彩片段


给朱允炆的郡王封号已定,而位置,大家还不知道具体是哪儿。

虽说封号为东京,而以前的开封就叫东京。

但朱雄英又说了,此东京,非彼东京!

至于他究竟在打什么主意,目前就连朱元璋也不得知。

但朱元璋也不管,反正朱雄英只要不把朱允炆搞死,只要给朱允炆一定的富贵,那就随便他搞!

圣旨很快到了东宫,朱允炆和吕氏此刻正在愁呢。

“母亲,这舆论散布,怎么没效果?”

吕氏也觉得不对劲:“我让堂兄散布造谣,他应该已经四处散布才对,却一点风浪没有翻起来,这就不正常!”

朱允炆皱眉:“若是不行,就得赶紧采取其他措施,今日朱雄英已经加冠礼,封太孙,如果让他坐稳,我就真一点机会也没有了!”

吕氏看了眼自己这个儿子,自己儿子是爱读书,也知道礼法,从小就听自己的,表现的很好。

可惜,唯有一点,那就是似乎缺少了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,对母亲依赖太强。

此时,吕氏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从小矫枉过正,对朱允炆的培养过度,导致了朱允炆向来是读死书,缺少了自主思考能力。

“罢了,法子可以再想的……”吕氏只能如此说,又提了一嘴:

“反正,调查我和当年常氏的死有关这事儿,也没有眉目,向来不了了之。你我住在东宫,你又有文官支持,让你上位,也还有机会!”

朱允炆听到母亲这么说,觉得也是,终于笑了。

可就在这时,传旨太监来了。

朱允炆和吕氏立马跪下接旨,还以为是有什么好事,然而听完圣旨后,朱允炆和吕氏均是脸色惨白。

“封……封郡王?东京郡王……暂居京城王府……完了……皇爷爷这是直接给我换了路了……”

朱允炆慌了,若是没有封王,让他住在东宫,那他就意味着还有机会继续争。

哪怕朱雄英被封太孙,也不是不能废了而立自己。

可若是给自己也封了郡王,岂不是把自己的身份也就直接定性了?

“母亲,如何是好?”朱允炆慌了。

吕氏也是紧皱眉头:“陛下,就如此喜欢他?一回来就封太孙,你本来距离太孙只是一步之遥,如今竟然直接成了郡王……东京?开封?那不是周王的封地?”

这母子两人,显然也被朱元璋这个举动,弄的措手不及,不知如何应对。

“怎能如此?我去见皇爷爷!”朱允炆不甘心,也不顾母亲吕氏的阻拦,执意要去见朱元璋。

很快,就来到了武英殿外。

此时,朱元璋正和朱雄英一起,拿着许多文官的名字木牌,挑选合适的,进入殿阁来帮助老朱和朱雄英处理事情的秘书。

处理朝政,得有学问,但也不能光找有学问的,也得有独特见解、思维灵活、不同阶层的人。

所以,朱雄英的意思是,从翰林院选几个有学问的老夫子。

“这些人多读圣贤书,对古代治国理政策论多有涉猎,是处理朝政的重要组成。”

朱元璋认可,说:“如此,翰林院的大学士,成为咱的助手,是必要的。”

朱雄英说:“其次,从六部里挑选一部分有能力的人,加入殿阁议政。

六部是朝政的执行者,他们在执行过程中,最能发现施行政策时遇到的问题。所以他们参与议政,也很重要。”

“另外,都察院的监察御史,也要有两个人殿阁议政。监察御史不仅纠察百官,还监察地方。

他们可以防止官员处理朝政上有私心,同时因为监察御史监察大明各地,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的情况,反馈到处理朝政上。”

朱元璋点头:“大孙说得对,殿阁议政之人,不可单调的只能是文人儒士,也得有这些办实事的参与。”

朱雄英又说:“六部各一人,翰林院四人,都察院两人,组成十二人殿阁小组。

所有奏折,先交给他们,他们对所有奏折看过后,单独用小纸条写下应对解决方案。

大事则一起商议出结果再写下,然后递交圣裁!是否采用,是否再议,陛下全权做主!”

朱元璋说:“嗯,如此很好,可十二个人,会不会太多?”

“越多越好,人多了,他们才能有竞争。每个月,把表现不好的那个剔除,再添一人,如此循环。

比如,都察院的某道监察御史这个月入了殿阁表现不行,就把他剔除,贬官。重新在都察院再选一个监察御史补上。

其他表现好的,也要以一年为期限,一年后,可以升官,就算表现的好,也不能继续在殿阁工作,要换另一批人。

如此,他们不仅有了危机感,会努力工作。同时因为最长一年也得换下,也不会拉帮结派,形成势力。

再者,入殿阁后,无论之前品阶,都一律七品,无兼职,无其他实权。如此一来,他们只能是单纯的为陛下处理朝政,什么也干不了。”

朱雄英说完,朱元璋仔细思索许久,不住点头:

“妙啊,如此一来,正如大孙之前所形容的,他们就是……工具人。”

朱雄英笑了笑:“也可以叫秘书团!”

“哈哈哈,好,好。那咱就按这个法子去选十二个秘书。”

朱元璋光想着,就觉得朱雄英这个办法,不仅帮他这个皇帝减轻了压力,还加强了他的中央集权。

这等于是把以前丞相的议政权、决策权、行政权里的议政权,交给了秘书团。

关键这议政权,还分给了十二个人,还来自不同的部门底层,还是轮换制,根本不担心他们因为有了一点议政权而做大!

至于丞相的决策权、行政权,完全还给了朱元璋,根本不可能分化下去。

所以朱元璋最后一点担忧也没了,准备立马施行殿阁秘书议政制度。

爷孙俩在这里计划的眉来眼去,而就在两人商量的热情高涨一拍即合之际,突然有太监来报:

“陛下,皇次孙殿下求见……”

朱元璋一愣:“允炆?他来做什么?”

不多时,朱允炆进武英殿,看着朱雄英和朱元璋,两人趴桌子上,勾肩搭背挤眉弄眼的密谋着什么,顿时一阵懵逼。

“大孙,这个礼部的主事可以搞到殿阁来。你靠近点,深呼吸!”

“爷爷,你比我了解,你说了算,唉?你是不是放屁了?”

“嘿嘿嘿嘿……咱大孙鼻子真灵……”

这……这是那个杀伐果断威严霸气的洪武皇帝?

哪个村子里的农家爷孙跑皇宫里来了吧?


朱元璋看着朱雄英,这个回来的大孙子,他说的话,朱元璋是很重视的。

于是乎在思考片刻后,就说:

“若查出吕氏,与你母亲和你的死有半点关系,咱,杀她一族满门!”

朱雄英只是微微点头,若有此事,杀吕氏满门是应该的!

“雄英啊,这事儿你就不要操心,咱交给锦衣卫去查。你现在是太孙,你要帮皇爷爷来处理国事。”

朱元璋这段时间,已经心力憔瘁。

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儿子突然死了,大明的未来突然灰暗了,他内心是既心痛又绝望。

可国家大事,还不能耽搁。

咱可以说朱元璋残暴不仁,但你不能说他不是一个为国操劳的干实事的皇帝!

咱可以说朱元璋对臣子不好,但你不能说他对天下不好。

就算是当初朱雄英死、马皇后死、以及如今太子朱标死,他都是伤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。

但是再伤心,他也没有怠慢国事。

一如此刻,他还是把国事放在心上。

这点,朱雄英就不得不佩服。

历史上为国事操劳,殚精竭虑的皇帝不少!

但朱元璋,绝对是可以单独拎出来说的一个,他也绝对是最累的几个皇帝之一。

尤其是他将丞相制度废除,加强中央集权,将皇权、相权一手抓在手中那一刻开始,就意味着他几乎达到了封建皇权的巅峰。

同样,天下大小之事,都将由他一个人处理。

太子还在时,会帮他分担,奏折基本上是由太子朱标先看,或者和朱元璋一起看。

可太子朱标死后,朱元璋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大,几乎压的他喘不过气。

可他依旧不敢将这些权力,下放给大臣们。

他怕出现李善长、胡惟庸之流的权臣,欺上瞒下,包藏祸心……

哪怕自己累点也没事!

想到这里,朱雄英也是忍不住叹气,对朱元璋说:

“爷爷,纵然是孙儿帮你,可一国之事,又岂是一两人能够处理的完的?”

朱元璋愣了一下,道理他都懂,可不说以前的朝代,就洪武本朝,那些个掌控了国事处理权的人,有几个一心一意是为了国事?

哪个不是借着处理国事,而利用手中权力,做大自己的势力?

“大孙啊,你可能不知道,咱把相权给废了。李善长和胡惟庸,都在本朝当过丞相。

他二人均是以权谋私,欺上瞒下,结党专权,培植势力……这就是相权的隐患。

所以,咱废了相权,虽然是把国家大事都集于咱一身,累是累了点,但隐患也没了。”

朱元璋耐心的给朱雄英解释。

可朱雄英就认真的问朱元璋:

“那爷爷是打算,我大明国事,以后都由皇帝一人处理?”

“身为大明皇帝,累点是应该的,这没什么不妥。”朱元璋笑了笑。

可朱雄英却摇头:“爷爷,这点,孙儿能做到,那以后的皇帝呢?一代一代的皇帝传下去。

若在第四、第五代,出现了一个懒人,他受不了这么累的工作量,或者身体不好吃不消。

那如此,岂不是国事就被耽搁?这问题不是一下子就暴露?后果不是更严重?”

朱元璋闻言皱眉,这个问题他不是没想过,于是正色道:

“人不是铁打的,大孙所言极是。可放权于臣子,危害也是极大……当然,每个王朝也都有一些皇帝是懒政的……只能是两者取其轻……”

朱雄英摇头:“孙儿倒是以为,可以两全其美!”

“哦?大孙快说!”朱元璋期待。

其实这个皇帝,就是朱标在时,也是不敢过多提及。

累也就累了。

纵然朱标也觉得国事集于一身不现实,朱元璋能做到未必后世皇帝都能做到。

但他不敢说,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。

只能自己帮着父亲处理,这也导致朱标后期真的累,身心俱惫,成了他死去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而如今的朱雄英敢说。

一是因为朱元璋疼爱大孙,对失而复得的大孙更是百般珍惜。

二也是,朱元璋意识到以前对朱标太严苛,朱标提意见,他不满意就骂朱标,导致朱标压力很大,不堪重负。

所以,如今大孙回来了,朱元璋早就自我反省,决不可再矫枉过正,绝不可以给大孙向太子那样的压力了。

因此,朱雄英说的话就算朱元璋不认同,他也笑着听。

而朱雄英也知道,朱元璋现在对他是无比宽容宠溺的,所以,不担心说错话,就说:

“孙儿的想法是,放事不放权!”

“放事不放权?”

朱元璋立马疑惑:“大孙这话说……具体什么意思?怎么个章程?”

朱雄英说:“把国事下放给一些有能力的官员,让他们给出解决方案。但是,不给他们处理国事的权力!

简单说,他们可以针对各种国事,写出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以及解决政策。

但是要上呈给皇帝,皇帝看了后,觉得可行,就签字盖印。

不可行,就驳回重新给出方案。或者可行有瑕疵,皇帝自己改改,再签字盖印……”

朱元璋仔细思索,良久才说:

“他们有参与权,却没有决策权。最终政策通过,也是由咱签字盖印才行。

如此一来,这权力在咱手上,政策行不行是咱说了算,传出去政策也是咱定的。

那这些个参与进来的给方案的官员……就仅仅只是个……”

朱雄英笑了:“工具人!”

朱元璋一愣,点头:“对对,工具人,这个形容的好!”

朱元璋说着,看向朱雄英,又说:

“大孙这个法子是好,但咱还是担心,他们有了看奏折,分析奏折,给出方案的机会,虽然没有权力,但还是容易慢慢的掌控权力!”

朱雄英说:“也很简单,这群人官品低,不可兼任其它任何官职,手上不可有任何实权就是了。”

在朱雄英的理解里,这群帮着皇帝解决问题的人,就是大老板手底下的秘书团。

秘书吗,事儿干,权力没有,报告写的再好,老板不盖章就是废纸。

所以,朱雄英就是要给皇帝弄一些秘书,在皇帝身边只负责看奏折给出办法,行不行,皇帝说了算。

而朱元璋在脑子里反复推敲后,也是忍不住点头:

“细细想来,大孙此法甚妙。等于是把丞相的活儿交给这么一群人干,但是丞相的权力却没有给他们,依旧在咱手上,好啊,确实可行。”

朱元璋很高兴,他倒是没想到还能这么玩。

如此一来,就算后世出了几个懒皇帝,那也没事啊,有一群人处理事,他只是起到决策权,完全没压力,却依旧是主心骨。

“不愧是咱大孙,好啊,咱这些年就是没想到这么个好的法子,导致咱心力憔悴,你父亲也……”

说着,朱元璋忽然叹了口气。

如果当初他早点施行这样的政策,或许,他的好大儿也不会这么早死!

揉了揉额头,朱元璋转移换题说:

“大孙,如今你归来,需展现雷霆手段,迅速将群臣镇住。尤其是文官,他们这段时间,都支持允炆了。”

朱雄英笑了:“朱允炆算什么?不足为虑!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